李煒光:中國稅制改革的道德圖景

 作者:李煒光    352

(嶺南大講壇演講)

李煒光

天津財經(jīng)大學財政學科首席教授、學術帶頭人、博士生導師,《現(xiàn)代財經(jīng)》雜志主編


稅收已經(jīng)成為我們當下社會當中的熱點問題、焦點問題。但就在七八年以前,稅收還沒有多少人關注,學者也只是在學術圈子里做一點討論,現(xiàn)在為什么大家都關注稅收了呢?是因為我們國家發(fā)展到這個程度了——人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,交的稅多了,“稅痛”問題突出來了,自然就開始關注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稅收問題了,包括稅制改革和稅收的民主、法治問題。以往我們比較多的是從稅收的制度上、法律上、政策上,而很少從道德的角度上來觀察稅收。今天我就想從道德的角度觀察一下中國的稅收、中國的稅制改革,就像畫一幅畫,把它盡量描繪得清晰一些。

稅收的本質體現(xiàn)國家的品質

稅收大體上可以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,我國現(xiàn)在的主體稅種是作為間接稅的流轉稅,占總稅收的70%左右,而流轉稅里最主要的稅種是增值稅。怎么區(qū)分是直接稅還是間接稅呢?看它是不是可以轉嫁。間接稅是可以轉嫁的,而直接稅是不可以轉嫁的。拿增值稅來說,增值稅的交稅人不一定就是這筆稅收的負稅人,因為這個負擔是可以通過抬高價格的方式把它轉嫁出去的。那么誰才是這筆稅收的最終負稅人呢?誰最終消費這件商品,誰就是它的最終負稅人。比如,農民購買農機具、種子、化肥等,農民就是最終的負稅人,流通環(huán)節(jié)層層傳遞下來的稅收最后都要由農民來承擔。直接稅正好相反,它是不能轉嫁的,比如個人所得稅,每個月你交多少稅,你的稅收負擔實打實就是多少,一般沒有辦法轉嫁給別人,所以你會真切地感覺到稅收對個人和家庭日常生活的影響。前年下半年開始的一段時間里,CPI增長比較快,每個家庭過日子都得多掏幾百塊錢,可是交的稅卻一點也沒有減少,這就是常說的“稅痛”的感覺。

稅收在我們的頭腦里從來就是政府掌握的一個收稅的工具而已,是一個技術的問題,這個看法明顯是有偏差的。應該看到,稅收還是一個政治的和道德的問題。前幾年經(jīng)濟學界討論經(jīng)濟學家講不講道德的問題,但是稅收學家們沒有介入這個討論,并不說明稅收遠離道德,而是距離道德問題最近。

我們以往所了解的稅收,是強制性、無償性、固定性三位一體,俗稱稅收“三性”,還有人把它作為稅收的形式特征寫進教科書里,好像要說稅收是不講情面、不講感情的,沒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問題。我國大學的稅收教科書里就沒有稅收道德方面的內容。但是我要說,這并不是一種正確的認識。稅收作為一種制度是由人來創(chuàng)設的,既然是人的創(chuàng)造,它就跟其他制度一樣,也是有生命、有情感、有愛、有自律等因素存在的,也不是制度或者法律、政策能解釋得了的問題,就是因為它們原本屬于道德的范疇。

比如對貧困人群減免稅收,就有某種情感的因素在里面;再比如稅收用于幫助社會的弱者,通過轉移支付建立社會保障,也是可以用道德來解釋的。西方國家現(xiàn)在有兩道社會安全網(wǎng),第一道,如果你失業(yè)了,可以立即領取失業(yè)救濟金,不需要進行財產(chǎn)的調查,簡單辦個手續(xù)就可以領取,但它有一定時間的限定,期限過了還找不到工作,可以申請領取特困補貼,政府官員要到你家里進行財產(chǎn)調查。如果確認你確實由于某種原因不適合工作了,就可以領取特困補貼。特困補貼就是最后一道社會安全網(wǎng),它的目標就是不讓一個人“過不下去”。現(xiàn)在經(jīng)濟危機正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逞兇,美國的情況尤為嚴重,但美國卻不會出現(xiàn)1929年時失業(yè)率達到25%、社會極不穩(wěn)定的局面,為什么呢?就是有社會安全網(wǎng)在起作用,即使最窮的人,基本生活還是有保障的。

說稅收是有道德品質的,這個思想從哪里來的呢?柏拉圖在《理想國》里認為國家的政治體制是具有某種道德品質的,把它叫做“國家的品質”。亞里士多德在他的《政治學》里把國家比作最高的善,回答了為什么要建立國家的問題,認為國家不是用來統(tǒng)治大家、壓迫大家、剝削大家的,而是為了完成某種最高的和最廣泛的善意,讓大家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,是某種善業(yè)的需要。

中國先秦的思想家也有類似的思想,比如孔子說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,據(jù)說這句話刻在聯(lián)合國大廈的墻壁上,很多人把它理解為個人品質的自律問題,其實先秦思想家的著作更應該被看做是一種政治哲學,是在訓誡統(tǒng)治者。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這句話就是說給統(tǒng)治者聽的,意思是如果你不希望被壓迫,那么你就不要讓你的人民受壓迫;如果你不想被欺騙,你也不要欺騙你的人民。從稅收方面來說,如果你的財產(chǎn)不想被別人盤剝,那么你也不要對老百姓橫征暴斂,這就使治理國家?guī)в蟹浅娏业牡赖律省?

有人會問,柏拉圖他們說的是政治,不是稅收啊,那么稅收究竟是什么東西呢?應該說,稅收首先是政治,而且是政治權利的核心部分,然后它才是別的什么問題,這跟我們以往對稅收的認識有一個非常大的差別。

我國的《辭海》里“稅”的釋意是“國家對有納稅義務的組織和個人征收的貨幣或實物”;在牛津大學出版的《現(xiàn)代高級英語辭典》中,對Tax(稅)的英文釋意是“公民交給政府用于公共目的資金”。這兩種解釋是有明顯差異的。一個是國家、政府要征稅了,征收的是貨幣或者是實物,實際上只是說了一種客觀存在的現(xiàn)象,而牛津講的是公民交稅給政府,只能用于公共目的,我交稅給你,是在購買一種東西,就是公共產(chǎn)品或者是公共服務,不做這件事我是不會給你交稅的,目的非常明確。我們看到,一個是對稅收的解釋,道德是在的,一個解釋道德是不在的,這就是區(qū)別。
我們中國的思想家同樣也有相似的議論,比如《禮記》里記載,說孔子和他的學生經(jīng)過一座大山,路上碰到一個婦女在痛哭。孔子非常有同情心,就派他的學生子路去問一問她為什么哭,這個婦女回答說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,我的丈夫、兒子也被老虎吃了,我現(xiàn)在在哭他們??鬃訂枺热凰麄兌急焕匣⒊粤?,你為什么還在大山里呆著呢?婦人回答說“無苛政”,孔子回來就對他的學生說,你們看到?jīng)]有,“苛政猛于虎”?。≡谶@里,苛政就是指苛重的稅收。這個解釋在史學界是沒有爭議的。

這位婦女是為了逃避重稅來到深山里,感慨自己的命運,她應該是一個納稅者,對她實施苛征重稅的是當時的政府,是沒在場的征稅者,孔子作為一位中間的評判者,那么這個評判者站在哪一邊了呢?他站在了交稅者這一邊,為納稅人說話,抗議政府的苛重稅收。

即使現(xiàn)在,能做到這一點的知識分子也不多見,但是2500年前的孔子卻做了,支持納稅人來抵抗苛重的稅收。支配孔子這樣做、同時也教育他的學生這樣去思考的原因是什么呢?是一種非常高尚的道德。權力和權利,知識分子永遠站在權利的一邊,權力很強很強,不需要你去站腳助威。

在人類社會進步、發(fā)展的“關節(jié)點”上,經(jīng)常爆發(fā)納稅人運動,制度的演進、變革經(jīng)常是由稅收問題引起的,英國是這樣,法國是這樣,美國也是這樣。英國的查理一世因為征稅問題被砍頭,法國因為征稅問題引發(fā)了大革命,路易十六也掉了腦袋。英國向北美殖民地征印花稅、糖稅,引起了北美殖民地各州的強烈反對,興起了獨立運動,一個非常響亮的口號:“無代表,不納稅”誕生了。可以清楚地看出,稅收本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問題。

中國也是如此,中國跟西方走的不是一條道路,在秦始皇建立皇帝專權制度之后,沒有像西方一樣有一個從國王手里搶錢袋子的過程,稅收權始終牢牢地掌握在國王的手里,雖然這個制度可以保證很長時間的穩(wěn)定,但是最終沒有找到出路,到了清朝,中國開始明顯落后于西方。而當中國發(fā)現(xiàn)不得不走民主共和的道路時,它的變革也是從建立資政院、審議朝廷預算開始的。1910年資政院建立之后的第一件大事,就是把當年清政府的預算核減了1/5。所以稅收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、工具問題,它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問題,既然是政治,就肯定有道德因素在里面。這個邏輯關系式是這樣建立起來的。

稅收的正義與道德密不可分

西方的思想家們對稅收原則的闡述,比如說西方的很多思想家,威廉·配第就提出了稅收的三原則:公平、便利和節(jié)省。所謂公平,就是納稅人的能力不同,稅收的負擔也應該不同,稅收對于任何人都要無所偏袒;便利,就是征稅的程序、手續(xù)和方法應該簡捷,盡量使納稅人在納稅的時候感到方便;節(jié)省,就是征稅過程當中的耗費應該盡量節(jié)省,盡量減少征收費用。

另一位西方的思想家亞當·斯密,提出了稅收的四原則。第一是公平,國民應該依據(jù)他在國家的保護下所得收入的多少為比例來交稅,具體說還包括三重意思,即取消免稅特權,貴族也應照章納稅,不允許任何人擁有免稅特權;第二是稅收要保持中立,征稅之后經(jīng)濟效率不能受到影響,財富分配的比例被改變,這是自由主義的經(jīng)濟學家們經(jīng)常闡述的一個觀點;第三是按照負擔能力的一定比例來納稅,因為每個人的負擔能力是不一樣的,負擔能力強的人征稅比例應該高一些,負擔能力低的人就可以低一些。第二個原則是確實原則,就是說稅法是明確的,不能朝令夕改,征稅的時間、地點、手續(xù)等都應一目了然。第三、第四個原則是便利的和最少征收費的原則,意思跟威廉·配第原則相近。

我們知道,亞當·斯密在寫作《國富論》的同時,還寫過另一本書,叫作《道德情操論》,學術界把它們并列為研究自由市場經(jīng)濟的經(jīng)典文獻,可是以往我們重視的只是前一本書而忽略了后一本書。亞當是在跟我們說,市場經(jīng)濟是講道德的,稅收財政也不例外,所以他提出的稅收四原則帶有強烈的道德色彩。

這之后,德國學者瓦格納又增加了一條:稅收的正義原則,簡單說就是,征稅必須有合法依據(jù),必須以國民福利的增加為目的。而正義原也是個道德的范疇。

現(xiàn)代稅收理論又把稅收公平原則細分為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。橫向公平就是說納稅能力相同的人應該承擔相同的稅收,或者說征稅前收入相同、福利水平相當?shù)娜?,在征稅之后他們的收入或福利水平還應該是相當?shù)?;再一個是縱向公平,就是納稅能力不同的人他們的稅負也應該有所不同?;蛘哒f,對福利條件不同的人必須要區(qū)別對待,使其交納不同數(shù)額的稅。

我們從這些原則中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稅收道德的意蘊,甚至它們本身就是從道德的角度上來解釋稅收的,公平、正義、簡便、節(jié)省、慈善、自律等,都是稅收道德的范疇,或者與道德密切相關,至今仍是大部分國家治稅的原則。稅收與道德不僅不能分離,反而最應該相互交融、相互浸潤。稅收,必須是符合道德的稅收。
稅收公平是稅改的道德目標

下面我們依據(jù)一定的道德水準,來衡量一下我國的稅制改革,看看究竟存在什么問題。

稅收公平

稅收公平的標準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:

——個人收入、性別、職業(yè)等條件相近的人,其所擁有的權利和所承擔的義務應當是相近的。

——有時候需要適當增加高收入者的稅負,通過轉移支付來支援低收入者,但只有必要的時候才這樣做。成熟的政策不是消極地消減高收入者的所得,而是設法積極地增加低收入者的所得。

——對弱勢企業(yè)的扶植應超過給予強勢企業(yè)的支持。

——政府須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,追求府民之間的“買賣公平”。

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差距過大的問題由來已久,最近的兩稅合并、新醫(yī)改方案的出臺等,說明政府也在努力,但現(xiàn)狀仍不很樂觀。比如從我國的城鄉(xiāng)收入差距看,由1978年的2.57倍擴大到了2005年的3.22倍。2005年,全國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4.8萬億元。這4.8萬億元里,職工工資總額只有1.9萬億,占可支配收入的39.6%。也就是說,60%以上的可支配收入不是工薪階層的,被少數(shù)人占有了。職工工資總額占國內生產(chǎn)總值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,1991年時是15.3%,1996年變成了13%,2000年降到了12%,到2005年又降到了11%。也就是說,國家財政收入的增長超過居民個人收入的增加,而居民的財產(chǎn)性收入超過工薪報酬方面的收入。另外,少數(shù)壟斷行業(yè),比如石油、電信、金融等行業(yè)的收入,明顯要高于一般居民收入。這說明,我國的稅收沒有很好地起到調節(jié)社會貧富差距的作用。


我國個人所得稅是分類征收的,分成11個類別,相當于我們國家有11種個人所得稅,而起征點僅限于工資薪酬這一類。我們取得勞務報酬、取得稿費報酬,不是超額累進征收,而是按照20%的比例稅率征收的。這種稅制的問題是,它并沒有針對財產(chǎn)性收入征稅,工薪階層的收入?yún)s成為主要的稅收來源。富人交稅的比例比較小而工薪階層交稅比例大,這樣的稅收格局怎么可能公平得了?

目前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應該說是比較慢的,一個“起征點”就搞不定,與民眾的期望總是隔著一層。未來的方向,應該是往綜合性所得稅制演變,簡單說就是把一個人所有的收入綜合起來,歸并到一個稅號下面,或者身份證號碼下面也行。你取得多少收入,在多少家銀行存了錢,統(tǒng)統(tǒng)都算在一起計算應納稅額,這就要求銀行體系的跟進,計算機系統(tǒng)的聯(lián)網(wǎng),現(xiàn)在還沒有做到。分類的其他幾種稅,采取的又不是超額累進征收,高收入者經(jīng)常并沒有承擔較多的稅負,而中低收入者因主要收入來源是工資收入,又在代扣代繳制的籠罩下面而成為個稅的主要承擔者,于是社會貧富差距被拉大。瞭望周刊去年有個調查,稱中等收入階層被個人所得稅擠壓過重而發(fā)生分化,這是一個令人警惕的現(xiàn)象。

流轉稅的改革,其中的主體稅種增值稅的改革,即生產(chǎn)型轉換為消費型,它最大的好處就是購進固定資產(chǎn)那一部分交的增值稅,可以計入進項稅額與銷項稅額相抵,企業(yè)稅負因而減輕,具有鼓勵投資的作用,這個改革正在進行,但并不是說增值稅的改革已經(jīng)徹底完成了。首先,流轉稅的稅率還應該適當下降,按照我國學者的計算,我國增值稅的稅率還偏重,現(xiàn)在17%的稅率,如果下調到15%,對于企業(yè)來說盈利的空間就比較大了,企業(yè)投資發(fā)展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,增值稅的中性的特性就能更好地體現(xiàn)出來。其次是涉及小規(guī)模納稅人的改革,現(xiàn)在還是按照發(fā)票全額征稅,所以增值稅的優(yōu)越性在小規(guī)模這一塊就體現(xiàn)不出來,他們不能正常地與一般納稅人同樣享受稅額的抵扣。比如說小規(guī)模納稅人的認定標準、起征點,稅率等,都應該適度調整,把活兒做細。第三就是交通運輸業(yè)、服務業(yè)還是征收營業(yè)稅,問題是,交通運輸企業(yè)與增值稅一般納稅人,一個交營業(yè)稅、一個交增值稅,兩個對不上口。營業(yè)稅的特點是一筆交易就要納一次稅,這就容易造成重復征稅的問題。所以,進一步擴大增值稅的征稅范圍和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認定范圍,把小規(guī)模納稅人和交通運輸業(yè)、服務業(yè)的一部分納稅人擴進增值稅的范圍之內,應該是下一步稅制改革的重點,否則不公平的問題不可能真正解決。
現(xiàn)在一些企業(yè)主把自己的財產(chǎn)開始向下一代轉移,一些地方甚至出現(xiàn)了少兒莊主、少兒企業(yè)家,因為沒有遺產(chǎn)稅,也沒有贈與稅,就容易出現(xiàn)這種財富的代際轉移的局面。他知道早晚要開征這個稅,就把財產(chǎn)往下一代轉移,這就把這一帶的貧富差距帶到了下一代。目前我國企業(yè)家平均來說也就是四十多歲,占了絕大多數(shù)。60歲以上的才占3.5%,55歲到59歲的占25%,49歲以下的占到70%左右,所以如果這一塊的稅收缺了的話,只會使我國的貧富差距變得更大??墒乾F(xiàn)在有一個問題,現(xiàn)在開始征遺產(chǎn)稅的話,有70%的人還不到健康迅速衰落、接近死亡的年齡,開征這個稅就沒有多大意義,那么,應該怎么面對代際之間財產(chǎn)轉移的問題呢?可以考慮先開征贈與稅,只要你轉移財產(chǎn),就得交這個稅。

社會貧富差距拉大的現(xiàn)實,使得我們沒有辦法再回避遺產(chǎn)稅和其他的各種涉及公民個人財產(chǎn)的稅收問題了,應該重新組合一下我們的稅收了。未來中國的新型的稅收組合,應該是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,流轉稅退居其次,而且應該是由一系列輕型的稅收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體系。在稅收領域,應提倡“公平優(yōu)先、兼顧效率”的理念和原則,這是由公共財政的性質所決定的。

法定程序將增加稅收的正義性

稅收正義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:

——稅收具有合法性來源。

——納稅人擁有權利。

——公民財產(chǎn)權在政府征稅權之前。

——征稅的目的是改善和提高國民福利。

——政治上排除對特權者的免稅。

——有完善的糾錯機制并及時糾錯。

稅收的正義性首先來自于它的合法性,是經(jīng)過法定程序的,指定的目的、用途必須是提高國民福利,而不能用于培植政府機構自身,弄個職能、規(guī)模越來越大的無限政府出來,那就是稅收的不道德了。

今年“兩會”上,有的官員以代表或者委員的身份發(fā)言,說近期政府沒有調整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的意圖,不在這次討論之列;還說四萬億財政大投資的計劃不在這次“兩會”討論的范圍內、官員財產(chǎn)公開的問題也不在討論之列等等。南方都市報登了一個漫畫“脫吧”,給大家很深的印象。官員有什么權利說這個話呢?官員們說這個話,不說他是不是合法,首先就不符合稅德。是納稅人養(yǎng)活著你,不是你養(yǎng)活納稅人。

稅收是對公民財產(chǎn)的剝奪,涉及公民的基本權利,所以它應當由人民選舉出來的代表大會來投票決定,而不是由執(zhí)掌公權力的少數(shù)官員來代替國民自定。所以稅收、財政應該是人大開會的核心議題,代表委員們不談稅收談什么?我們?yōu)槭裁椿ㄙM大量資金開“兩會”,就是為了審議財政、稅收、預算,這才是人大、政協(xié)的“正業(yè)”,最最核心的任務。
人民代表大會討論稅收、預算問題,經(jīng)常反映說“看不懂”,這一個可能是代表不了解這方面的專業(yè)知識,另一個可能是沒有很好地落實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,代表們認為討論這些問題沒有用。我們國家20多個稅種,真正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程序立法的,只有個人所得稅和企業(yè)所得稅,加上一個稅收征管法,其他的稅種都是由政府自己下文件就征收的。1984年、1985年全國人大曾經(jīng)兩次授權給國務院,把一些主要稅收政策的決定權轉授給政府,此后人大一直沒有收回這些權力。這就帶來一個問題,授權應該是有邊界的,應該是具體的,可收回的。沒有邊界的授權,籠統(tǒng)得沒邊兒的授權,不可回收的授權,不是真正的授權,而是稅收大權的旁落,說明那個權力已經(jīng)不在你的手里了。

正是因為權力歸屬的模糊不清,所以一直到現(xiàn)在,1984年、1985年的那次授權還在起作用,也就是說,決定我國稅收怎么征的不是人大,而是政府,這也就難怪有官員可以理直氣壯地說“這次不討論”之類的話。

可是我國的法律并不是這樣規(guī)定的,我國有憲法,有立法法,都明確規(guī)定了預算、稅收問題的決定權在人民代表大會,從正義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制度是不是有缺陷?有問題?人民代表大會不能正常履行最高權力機構的某些職責、職能,不能真正代表他身后的億萬納稅人,不能擁有對稅收、對預算問題的發(fā)言權,無論拿出什么樣的理由都是解釋不通的。這次兩會上,上海財經(jīng)大學的蔣洪教授提交的三個提案,第一個提案就是稅收權回歸人大,但是顯然,這個聲音沒有很響亮的傳遞出來,也沒有人敢去較真。正常嗎?不正常。

減少增收成本以促稅收之善

稅收有善惡之分,有善稅,也有惡稅。善稅至少應包括以下內容:

——把善對納稅人,救濟貧弱視為職責。

——合作關系:不把納稅人當敵人、當仇人、當賊防。

--稅率、稅目、稅種的選擇等比較中性或輕型;

--在經(jīng)濟衰退或出現(xiàn)財政困難時,不依靠增加納稅人負擔解決財政需要,如王安石所說:“民不加賦而國用足”,是一種非常重要價值的思想。

——稅收政策應對民間慈善事業(yè)給予鼓勵。

善稅的道理是說,政府征稅,只可“取蛋”,不可“殺雞”,否則,人民可能未受經(jīng)濟發(fā)展之利,卻先受其害。過去那種征稅者的“四鐵原則”——鐵的紀律、鐵的手腕、鐵的面孔、鐵的心腸,應該立即退出歷史舞臺。

資源是珍貴而稀缺的,稅收資源同樣如此。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創(chuàng)造的血汗錢。征稅者、用稅者應該懂得格外珍惜,但顯然做得不夠好。我國1999年的征稅成本約占稅收總額的3.12%,目前這一比例己經(jīng)達到5%-6%,而同期美國征稅費用占稅收總額的比例為0.58%,日本為1.13%?;?ldquo;別人的錢”大手大腳、浪費資源、腐敗貪賄、征稅和納稅成本過高的問題必須糾正。

 稅制 國稅 圖景 道德 改革 中國

擴展閱讀

2024年9月19日—9月21日,姜上泉導師在蘇州主講第247期《利潤空間—降本增效系統(tǒng)》3天2夜方案訓戰(zhàn)營。中集集團、中鹽集團、中國建材、花園集團、深南電路、中原證券、空軍裝備5720等多家大型企業(yè)

  作者:姜上泉詳情


2024年9月9日–10日,姜上泉導師在中國郵政集團重慶公司訓練輔導降本增效系統(tǒng)。重慶郵政90多位財經(jīng)人員參加了訓戰(zhàn)輔導。2天降本增效訓戰(zhàn)輔導,針對郵政速運的經(jīng)營特點,姜上泉導師重點分享了降本增效五階

  作者:姜上泉詳情


2024年8月22日—8月24日,姜上泉導師在北京主講第244期《利潤空間—降本增效系統(tǒng)》3天2夜方案訓戰(zhàn)營。中國建材、宇通客車、建龍集團、中國鐵路物資股份、中國遠大集團、中航物資裝備等多家500強企

  作者:姜上泉詳情


2024年8月15日—8月17日,姜上泉導師在武夷山主講第243期《利潤空間—降本增效系統(tǒng)》方案訓戰(zhàn)營。來自福建省各地市的175位企業(yè)董事長、總經(jīng)理及經(jīng)管人員參加了訓戰(zhàn)。姜上泉導師重點分享了降本增效系

  作者:姜上泉詳情


2024年6月13日—6月15日,姜上泉導師在廣州主講第238期《利潤空間—降本增效系統(tǒng)》3天2夜方案訓戰(zhàn)營。中國平安、科達股份、溫氏集團、東凌集團、德聯(lián)集團、德賽科技股份、三七互娛網(wǎng)絡科技、湖南郴電

  作者:姜上泉詳情


2024年5月24日—5月26日,姜上泉導師在泉州主講第237期《利潤空間—降本增效系統(tǒng)》3天2夜方案訓戰(zhàn)營。來自福建省各地市的136位企業(yè)董事長、總經(jīng)理及中高層經(jīng)管人員參加了3天2夜《利潤空間—降本

  作者:姜上泉詳情


版權聲明:

本網(wǎng)刊登/轉載的文章,僅代表作者個人或來源機構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,本網(wǎng)不對其真?zhèn)涡载撠煛?br /> 本網(wǎng)部分文章來源于其他媒體,本網(wǎng)轉載此文只是為 網(wǎng)友免費提供更多的知識或資訊,傳播管理/培訓經(jīng)驗,不是直接以贏利為目的,版權歸作者或來源機構所有。
如果您有任何版權方面問題或是本網(wǎng)相關內容侵犯了您的權益,請與我們聯(lián)系,我們核實后將進行整理。


COPYRIGT @ 2001-2018 HTTP://www.musicmediasoft.com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管理資源網(wǎng) 版權所有